中南大力 | 机械修造 | 工程机械 | 武汉工程机械 | 机械公司 | 工程机械修造

  更多

地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区11号
邮编:430056
电话:027-84845994
销售热线:027-84229182
传真:027-84772831
邮箱:
whdl18@163.com
网址:
www.whzndl.com.cn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钢铁产业改革提速的黄金期正当时

发布时间:2015-06-10 15:59:16 浏览次数:次 发布人:本站编辑

钢铁产业改革提速的黄金期正当时

2008年后,我国钢铁行业“黄金期“结束。尽管之后在4万亿投资拉动下曾一度好转,但2011年后我国钢铁行业彻底进入微利时代,钢价伴随产业利润徘徊低谷。国内对于我国钢铁行业生命周期的认定难以统一论调,无论是用产量、城市化率,还是人均钢铁消费等数据,对比美国钢铁产业和日本钢铁产业的生命周期,但对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发展运行轨道都并不是十分贴合。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可能的未来,虽然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是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性,使得在相似的经济发展时期有着极强的借鉴性。回首三十年的改革路程,我们机缘巧合的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90 年代的纺织产业与目前的钢铁产业,竟然有着相似的行业背景和运行态势:两次工业化浪潮中的支柱型产业,产能过剩、持续亏损,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屡屡失效。在回顾90年代纺织行业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去产能的成功案例后,我们发现,曾经触发纺织行业成功改革升级的因素几乎再次重现,钢铁产业改革提速的黄金期也许正当时。

产能快速攀升 陷入越淘汰产能越大的怪圈

作为我国首轮工业化的支柱产业,纺织业从 90 年代开始面临落后产能严重过剩的困局。在纺织业放开价格管制初期,需求上升带动国内产能快速增加。与此同时,纺织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使得地方政府投资冲动较大,造成大量产能重复建设。我国棉纺锭产能由1981 年的 1894 万锭增长至 1991 年的 4129 万锭,过剩约 1000 万锭。在之后4年,纺织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效果不佳,淘汰的落后产能比新增产能仅多21万锭。

继纺织业后,钢铁行业在工业化浪潮中显现突出地位,成为国民经济的新一轮重要支柱产业。大量的工业化建设、内需拉动导致钢铁行业产能快速攀升。1998年至2014年,我国粗钢产量连续16年保持增长,粗钢产量1.15亿吨攀升至8.2亿吨。淘汰落后产能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效果同样不佳,甚至陷入了越淘汰、产量越大的怪圈(见表1)

2010-2014年我国钢铁业淘汰落后产能情况(单位:万吨)

年份

淘汰落后产能

新增产能

炼铁产能

炼钢产能

2010

1186

8233

2011

2846

4970

2012

2000

5000

4500

2013

974.9

2500

2400

2014E

3110

3500

行业连续亏损 民营企业状况好于国有企业

1993-1998 年国内纺织行业连续 5 年亏损,其亏损额持续扩大,其中 1996 年亏损额居该年全国国有工业首位,亏损面达 42%1997 年亏损面进一步达到 54%。相比之下,民营企业仍可保持盈利,但国有企业巨额亏损。国有企业巨亏对行业影响极大。

再来看钢铁行业。2008年起钢铁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跌入低谷,2011年后行业进入长期调整阶段。中钢协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一季度钢铁行业主业连续亏损10个季度。截止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亏损的大中型钢企达50家,占统计会员企业数的49.5%

对比行业企业发现,出现巨亏的钢铁企业依然集中在国有企业,民营钢铁企业的利润状况较好。2013年国有大中型钢企销售利润率为0.62%,而重点民营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28%2014年,河北省民营钢企实现利润190亿元,占全省钢铁行业利润总额的90.62%

国有企业均获政府巨额补贴输血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98年前地方政府对亏损国有纺织企业的补贴高达 260 亿以上,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7%以上,中央对亏损企业补贴占中央财政收入的 2%左右。这种巨额补贴输血的方法持续了数年,并没有从根本上挽救纺织行业的衰退,国有纺织企业持续亏损经营且亏损快速扩大最终使得政府背上沉重的负担。

再对比如今的钢铁行业,会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钢铁主业持续亏损数年,但政府总会在关键时候力挽狂澜的补贴输血。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是钢铁企业最难熬的一年,国内20家上市钢企共计亏损84亿元,然而这一年政府对于钢铁企业的财政补助总额达到61.457亿元。而2014年,重庆钢铁更是获得政府20亿环保拆迁补偿,再加上变卖资产,总算”幸运“的扭亏为盈,避免了连续3年亏损将遭”ST“的命运。

钢铁行业,同当年的纺织行业一样承担着相同的社会责任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市场一边喊着淘汰落后、优胜劣汰,政府却一边源源不断的主动送上“救命钱“。20年前的纺织行业如此,20年的钢铁行业亦如此,放眼望去,这个问题甚至于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下的国企央企身上。为什么去产能之困与传统市场经济的逻辑相背离?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形之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我国一直强调让“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让“看得见的手”有效调控。为什么在中国,市场经济离不开有形之手,行业发展变革过程中也离不开有形之手。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有形之手“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而像当年的纺织行业、如今的钢铁行业这些支柱型产业而言,首先是规模经济的承担者,也关系着改革、发展、社会稳定的全局责任。

从经济贡献来看,1996 年国内纺织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7.53%,为各工业行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的首位;1997年持续位居首位,1998年至1999年降至第3位和第四位。钢铁行业同样处于前列。由于统计数据变更和来源缺失,我们难以看到最新的数据。以近年来公布的最后一组数据为例,2011 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7.59%,位居各工业行业第一位,经济地位与上世纪90 年代的纺织业基本一致。

从税收贡献来看,1996-1999年纺织业应交增值税在全国各行业排名第6位至第8位。2008年钢铁行业(黑色金属及冶炼加工行业)在全国各行业的排名为第2位,2009年为第4位,2010年后继续下滑至2011年的第6位。地位同样与当年的纺织业基本相当。

从就业贡献来看,1992-1996年国内纺织业在岗职工人数 700 万人左右,占全国工业在岗职工总人数的 10%左右,位居各工业行业前列。钢铁行业同样是就业大户。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末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职工人数为 339.92万人,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人数的 3.71%,位居各行业第11 位。

回顾20年前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

尽管时隔20年,可以看到,前后两大支柱产业(纺织行业、钢铁行业)竟然有着极其相似的行业背景和运行态势。那么我们不妨借鉴下20年前纺织行业是如何完成产业升级、改制、并最终实现扭亏为盈的。

我们认为,当年纺织行业这一案例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四:

一、关键词:改革。1998年,新一任政府领导上任。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政府机构改革,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二、关键词:强制手段。作为三年改革攻坚和扭亏脱困的重点突破行业,国务院针对纺织工业进一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纺织工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解困扭亏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过政府补贴、强制执行等方式加强纺织业调控,关停落后产能,压缩行业产能。

三、关键词:财政补贴。中央运用各种方式财政补贴企业和地方政府、主导解决就业问题,有效分摊地方政府为去产能所承担的经济和政治成本。

四、关键词:国企改制。1997 年“十五大”正式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在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的前提下,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出售等形式,加快放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这时开始,国有企业改革的主流方式逐渐由放权让利调整转向产权改革。

钢铁产业改革提速的黄金期正当时

回顾借鉴纺织行业的经验,不得不让人再次感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2013年我国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上台。新政府上台后,淘汰钢铁落后产能的政策轮番出台,对钢铁行业落后产能的态度坚决,目标明确,任务加码。且一届政府领导班子再一次以“改革“为首要任务,其中,国企改革再次成为重点。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感觉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总是进行的缓慢而“不彻底“。因为政府使用税收、环保、强制关停等手段,对于市场”小作坊“黑产能、民营小企业的遏制作用更大。而对于”有钱“的国有钢企,有信用资质担保,有足够的银行贷款,有政府补贴,不用过于担心钱袋子收紧,不用担心没钱升级环保设备,当然也不担心亏损倒闭的事情。

3 月,工信部提出,到 2017 年,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产能规模基本合理,产能利用率达到 80%以上; 2025 年,前 10 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 60%,形成 3 5 家全球范围内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并建成一批钢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月,市值8000亿元的南车北车正式合并,"两车"样本将拉动央企国企整合引擎,加速中国产业转变。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提出改革的两个保障机制,意味着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渐行渐近”。这一次,国企改革和钢铁产业改革将齐头并进。

对于钢铁这种重资产集中,且国有资产比重较大的行业,占有市场较大份额的国有钢企在未来的产业改革中势必将承担重要的行业整合、转型升级的示范作用。在国企改革提速的大环境下,带动钢铁产业加速兼并重组,并有望在已有的部分“混改”基础上,尝试进行“产业重组”与“外资注入”等更大的改革举措。利用自身优势的独特优势,通过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技术创新、拓展多元化业务、提升品牌影响,最终实现钢铁业的“中国创造”

上一条:商务部:上周钢价下降0.7% (2015-06-11)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674号